2022-10-30 01:26:02
久播电影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://www.jiuboo.net
在1975年4月5日这天,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,突然对前来问安的蒋经国说起一个人的名字,并且告诉他,今天是这个人的百年冥诞。并且就在当天晚上,蒋介石就故去了。蒋介石为什么在临终之前想到了这个人,他到底是谁呢?
在百年之前,西方列强早已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,剑指东方,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。在1894年时,甲午海战爆发。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,腹背受敌,全军覆没。这时,有一位年轻人对自己和国家的未来,感到深深的忧虑,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堪的境地,他就是后来的私立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人张伯苓。
张伯苓,原名寿春、字伯苓,后来以其字行于世,1876年出生于天津,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,私立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。幼年的张伯苓,由于家道中落,被父亲安排到一所义塾学习。义塾就是当时专收贫穷子弟入学的场所,由好心人资助来设立,仅收少量的学费。
小小年纪的张伯苓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,所以非常刻苦,学习成绩优异,这使得父亲欣喜万分。可家境的衰落,让张伯苓很难再继续读书。因此,想要继续深造的张伯苓,只得另寻出路。
正在为学费发愁的张伯苓,得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清朝同治年间,在天津创办了一所北洋水师学堂。清政府为了多招学生,不但免收学费,而且管吃管住,每个月还发给零用钱,白银四两五钱。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张伯苓来说,有着巨大的吸引力。
于是,张伯苓在13岁的时候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洋水师学堂。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,发奋图强,一定要为贫穷的祖国效力。幼年的张伯苓虽然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,但是他很是好武。最初的理想,并不是从事教育工作,而是希望长大之后,成为英武的军人,乃至统帅。
在1894年时,张伯苓完成了学业后,就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。然而,就在他来到北洋水师舰队实习后不久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。中国洋务派首领李鸿章,苦心经营了三十多年,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,在短短的两天里,竟然在实力远远不如自己的日本海军手里覆灭了。张伯苓被迫回家等候派遣,而他将这段耻辱而沉重的记忆,埋在了心底。
1897年,张伯苓在通济号上服役,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和日本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,而欧洲列强看到日本人占了便宜,也都想来分一杯羹。他们用武力威胁日本,放弃了《马关条约》中的一部分权力,以此向清政府邀功。
看似是欧洲列强帮助清政府收复失地,可是清政府谁都惹不起,只好把更多的土地,租借给列强来使用。而张伯苓所在的通济号就被派往威海卫,进行接收和转让手续,张伯苓随船前往。虽然此时的张伯苓已经是一名实习的海军军官,但他却没有用武之地。
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,降下了日本的太阳旗,升起中国的青龙旗。第二天,降下了中国的青龙旗,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,张伯苓亲眼目睹了这场国帜三易的接受和转让仪式。面对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,张伯苓心中无比愤慨。
从威海卫回来之后,张伯苓认为,在海军中服役是报国无望了。于是,不顾家人的期盼与反对,张伯苓脱下了可以升官发财,光宗耀祖的北洋水师军装。退役后的张伯苓苦苦思索,怎样才能彻底改变,被外人欺辱的现状,怎样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呢?
那时,张伯苓认为,要想改变这些,还是应该从下一代培养起,所以后来他就投身了教育,张伯苓始终把教育看得很高。在他的心中,就是为了教育救国,非常坚定的教育救国志向。
1898年,辞去海军职务的张伯苓回到天津家里,遇到了一个叫严修的人。严修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、贵州学政、学部侍郎,掌管教育。那个时候的中国教育,还是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。严修在贵州进行了教育革新,在穷乡僻壤输入新的知识、新的思想,并且在学堂开设了几何、代数这样一些新的课堂。
后来,严修下了很大的决心,冒着杀头的危险,给光绪皇帝上了一个经济特科的奏折。在奏折当中,严修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又提出了六项措施,具有可操作性,光绪皇帝很快就批了严修的奏折。
1897年,为了推举有维新思想,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,跻身政治舞台,严修奏请停办科举,提倡开设经济特科,不拘一格地招揽经世致用的人才。但这份奏折仍然以失败而告终,严修被慈禧太后免去了所有的职务,只留下了一个编修的虚衔。
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罢官,让张伯苓有机会结识了这位办学路上的引路人。蒋介石在临终时,对自己的接班人提到张伯苓,也许有他很深的含义。